2005/09/05

加拿大之旅3:解讀多元種族的迷思


表象說明不了什麼。

一位曾在加拿大留學的同工與我一起吃午飯時,因著我在「文化沙拉」寫加拿大的多元種族現象,與我進一步交流看法。是次聊天有助我穿越加拿大多元種族的表象,從而更深入思考背後的原因。

美國與加拿大同樣是由移民組成的國家,但加拿大與美國的政策絕然不同。美國一直極之刻意建構一套大一統的美國文化。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移民都得融入那套主流文化中,難怪美國有民族大熔爐之稱。所謂民族大熔爐,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要不同文化「合模」到某個主流文化去,且以一套主流文化為依歸。反觀加拿大同是移民國家,她卻沒有任何意圖建立一套大一統的文化。她反而容讓來自各地不同族矞的國民保留自己的文化和生活形態。


兩個相鄰的國家,同樣是移民社會,採取的政策竟有如此差別。孰優孰劣,實難妄下判斷。表面上,我們也許看不出兩種政策所帶來的差別。實際上,依我粗疏的分析,政策的不同取向,確實導致兩國人民對別異事物的有不同的態度。那同工指出,正因為加拿大政府鼓勵移民保留自己的文化和生活形態,加拿大國民接觸有異於自己的文化的機會更大。他們會尊重及包容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及生活取向。他進而解釋,這也說明了同性婚姻何以在加拿大較易通過。較為熟悉美國國情的人,不難發現的是,美國反而較加拿大保守。美國這種保守性不但在一些國內社會道德的議題上呈現出來,還充分呈現於她怎樣理解和想像世界上其他與她有異的民族和國家。美國近年一連串的恐怖的外交政策,委實與她對異己的包容性有著莫大關係。

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有不少國籍和種族的人在其中生活。可是,我們鮮有就我們與移民的關係作更深入的思考。因著缺少了思考,香港人,不論在上的,或是草根的,便借用殖民地統治者留下來的腦袋來思考。簡而言之,膚色是其中一個關鍵,此外便是「產地來源」。因此,膚色較深又或黑黝黝的,來自第三世界的,如印度、巴基斯坦、非洲國家,又或祖國,皆成為不甚受歡迎的二等公民。可怖的是,以這種白人中心思考的,正是不折不扣的黃種人。黃皮膚,白人腦袋,我們從未走出殖民者為我們設下的牢籠。


************************************************

PS:近日,在網路上無目的地漫遊,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非常出色的網站,名為Th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Popular Culture,主要內容有基督教與流行文化的文章和書評,相當「到地」,且較華人教會這方面的發展超前了很多。誠意推薦。


精選推介:
FES Press 九月的「文化沙龍」題目為「比較不同的城市──從別城出發回看香港」,詳情如下:

*2005/9/30

處身一個城市越久,免不了陷於一種失神的狀態,對城市的面相總感到有點模糊不清。不要驚訝,從別城回看香港,你會發現香港原來很不一樣。讓我們一起從他城的鏡子,尋找平日不以為意的香港面貌。

講員:

潘國靈  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
林卓倫  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
陳錦輝  自由撰稿人

地點:新書館──灣仔軒尼斯道303號華創大廈 3樓(灣仔地鐵站A2出口)
電話:2881 - 7338
時間:星期五晚上7:30-9:30
對象:大專生及有興趣人士
電話查詢及留座:2314 - 0628 (林小姐)
名額有限 欲報從速
費用全免

欲了解「文化沙龍」日後活動詳情,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fes.org.hk/notice/fespressact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