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8

號外060628:第六屆香港文學節

「香港文學節」又到了,是屆主題為「文學,就在生活中……」,日期由2006年6月30日至7月16日。



相信以下活動會很精彩,值得留意:


研討會(一) 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
研討會(二) 香港文學的跨地域性
研討會(三) 兩岸三地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獨特性與共通性

官方網址:
http://www.hklf.org.hk/

回bluemagazine主頁

2006/06/23

奇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


過去一個星期,分別收到百老匯電影中心「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的電郵和郵寄宣傳品,因著妻子病況而一度低沉的心靈再度驛動。妻子康復得很理想,我可以開始重拾個人的文化活動空間。

多年前,奇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的《藍》(Blue)和《兩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曾讓我留下深刻的感性體驗。我至今仍忘不了《藍》。及後看《十誡》(Decalogue),面對人生種種哲思和倫理的碰擊,思想和心靈久久無法平靜下來。自此,我便沒法離開奇斯洛夫斯基。

《藍》


當下,是這位導演的十年祭,儘管生活忙碌,我也沒法置身事外,得在漆黑的光影空間,與一眾奇斯洛夫斯基迷回味他的作品,以作憑弔。


以下奇斯洛夫斯基的簡介摘自百老匯電影中心網頁:

1996年3月13日,震驚全球影迷的一天——奇斯洛夫斯基逝世。

十年前,奇斯洛夫斯基正值創作的高峰期,剛完成了《藍白紅三部曲》,正欲退休又復萌創作念頭之際,卻突然心臟病發,手術失敗,卒於波蘭,享年54。臨行前,他遺下了另一個三部曲的電影故事大綱——《天堂》、《地獄》和《煉獄》。

四年前《疾走羅拉》導演Tom Tykwer執導的《疾走天堂》,及今年《無人地帶》導演Danis Tanovic執導的《Hell》,便正是奇斯洛夫斯基御用編劇兼老拍檔Krzysztof
Piesiewicz,根據他生前寫下的電影大綱所編寫。它們都有奇斯洛夫斯基電影的影子,看得出他那觀人於微,看人性看世界的一份睿智,與他早期的作品一脈相承。

奇斯洛夫斯基早期的電影,拍的都是紀錄片、劇情短片和電視作品。不論那一類型,他的作品都不囿於傳統規範,與當時同期波蘭導演的作品截然不同。他的紀錄片沒有主導性的旁述,一切從人出發,旨在反映現實,尤其是當時波蘭共產政權下的人民生活,以藉小喻大的手法,一方面避免電檢的封鎖,另一方面更貼近人民的角度去批判官僚主義和政府的無能。《車站》、《醫院》、《工廠》和《辦公室》都是此中代表作,平易近人,活現了波蘭人民於共產政權下生活的悲涼和無奈。

奇斯洛夫斯基的劇情片,打從他的第一部學生作品《電車》開始,已看得出他後期作品中經常重複出現的母題:情事的曖昧(《情誡》)、人生的矛盾(《十誡》)、機緣的播弄(《紅》)、命運的安排(《盲打誤撞》)、女性的感觸(《藍》),而當中最可堪玩味的,莫過於他那不可解釋的感性(《兩生花》)和非敘事性的安排──出現於《十誡》和《藍白紅》中路上拾樽的婆婆──這些特徵,都成了他署名式的標記。

十年了,我們現在只可在銀幕上懷念他的電影,同樣地渡過了十年光影時間的百老匯電影中心(bc),亦已邁進第十個年頭。十個年頭是一代,我們在這個日子裡籌辦「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除了讓十年前已成為奇斯洛夫斯基影迷的那一代人懷念這位當代歐洲電影大師之外,更希望在十年後的今天,新一代未有機會在銀幕上看過其作品的年輕影迷,可藉今次較全面的放映,有系統地欣賞他的作品,尤其是今次所選映的早期短片及紀錄片,都是了解奇斯洛夫斯基電影世界的重要作品,錯過者自誤。

http://bc.cinema.com.hk/adhoc/krzysztof_kieslowski/index.html



回bluemagazine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