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3

加拿大之旅5:Granville Island(上)


加拿大的尚未寫完,已去了法蘭克福和布拉格。很想寫下歐遊的新鮮靈感,卻又捨不得放棄幾近塵封的加國記憶。內心新舊拉鋸,下筆的動力也幾乎因內耗消失殆盡,結果蹉跎了好幾天。

說到底,我畢竟珍惜回憶,還是趁影象和意念尚未不知所終前,趕快寫下加國所引發的思考。

******************************************



每次到訪溫哥華,漫遊Granville Island是必不可少的節目。Granville Island,是我在溫哥華的心頭愛。光是看看工藝品,看藝術工作者創作,又或與他們聊天,聽街頭音樂人演奏,或慢慢呷杯咖啡,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又或一兩天。




這趟是我第三次遊覽Granville Island。這次的印象與感覺,與五年前的那一次非常不同,因我刻意帶著西九的關注與思考去看Granville Island。文化人劉細良曾在《文化起義》中一篇「小的啟示」中大篇幅介紹Granville Island。他也在《明報》的「生活消閒」中一篇名為「西九趕文化旅遊規劃熱潮」(2004年11月27日)的文章中如此介紹Granville Island:

「加拿大溫哥華的Granville Island文化創意娛樂區,成為北美城市地區最成功的文化旅遊娛樂綜合發展計劃之一。

Granville Island由一班受60年代反叛文化影響的建築師策劃,堅持社區「有機成長」,以緩慢速度逐步發展,他們反對大商場設計,改以街道式分散發展,經十多年才有今日規模。正如近年風行全球的創意文化導師Richard Florida認為,吸引創意階層的,是社區及街道式的氛圍,如個性書店、咖啡店、畫廊、唱片店等,並不是大博物館及商場。假如文化娛樂藝術區的規劃,是希望吸引全球創意文化社群來消費,西九龍的總體設計完全不是他們那杯茶。

Granville Island的管理公司是規定不准大型連鎖店入場,而Emily Carr藝術學校設在Granville Island,也大大提升了社區的文化藝術氣息,這些經精細設計的街道式個性商店氛圍,才是文娛區的殺手。歐洲城市之所以引人入勝,也是因為在大街小巷中充滿了生氣的文化氣息。」

走在Granville Island縱橫交錯的街道中,迎入眼廉的都是小型建築群。遊人可隨已意在其間漫遊和瀏覽。對我而言,大街小巷的變化,人群的不規則流動,正是其精彩所在。



Granville Island沒有巨型地標式建築物,有的只是混雜的空間,而工場和藝術學校則散落其中。舊廠房和舊建築物掃上的漆,不外是深赤、灰黑、深綠、灰藍等低調顏色。它們樸實的外表,處處予人一種平民化的親切感。那裡充滿著平易近人的氣氛,是一種大眾可即可近的文化與藝術活動區域,任何人皆可找到切入點。 文化與藝術貼近大眾的生活。

那兒的建築物和街道星羅棋布,亂中有序。海鷗和白鴿不時在其中飛翔或鳴叫。
那種低調得來卻又有吸引力的文化魅力讓我著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