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6

號外061126:嶺大文化研究系「文化.政治」討論平台


嶺大文化研究系全新設立的「文化.政治」討論平台將於12月開始。

「文化.政治」討論平台的設立,旨在

透過每月一次的公開研討,探索緊扣香港社會脈絡的各種當代議題,推動「文化研究」與本地(廣義的)政治之間建設性的對話,以理性批判的角度探索香港的現狀,並展望未來。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除了關注普及文化、小眾身份、全球化和文化理論以外,也應同時針對本地種種政治社會運動及相關論述作積極介入與連結,並與體制內外的聲音保持對話,學習與公眾溝通,增進良性爭持
(negotiation)的社會效果,務求創造有更廣泛基礎的文化研究話語實踐。因此,我們認為,培育既富批判精神、又有建設性的討論能力、態度和文化,是急不容緩、也是細水長流的工作。

「我們的未來」系列正是循這個方向的一種努力。在內容方面,我們很願意以不一樣的角度去開拓一些與香港社會脈絡息息相關的題目
(如課室、新媒體、知識生產、色/情、旅遊、(後)殖民);在形式方面,我們會努力把研討與具體的知識和不同的論述扣連,在促進主體能動性的同時,鼓勵更具智性(intellectual)內容的參與和交流,為我們的文化未來好好把脈。研討會系列將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試圖把本地割裂的文化/政治議題重新連結和組合。

頭一次的「文化.政治」討論平台定於12月10日舉行,題目為「文化.政治.香港的未來」,講員分別為羅永生博士, 馬國明先生, 司徙薇博士及胡露茜博士,內容如下:

沒有價值,哪有文化?

文化不必高高在上,或是有閒階級的悠閒玩意,卻是普通人每天謀生之餘、作息之間所自然生產的既具實際效用、又叫人嚮往不已的平常價值。在地的文化場域,正是這樣地充滿著生趣和實效的。(你看:我們這樣地愛著屬於香港人的天星碼頭!)

只要心靈不死,作息有律,人的動力便能發揮創意、觸動想像。社群便燃起生機,任歷史和社會的局限再多,再平常的力也可像星星之火,慢慢傳播著該地文化生命的種,發放能量。(看:我們一顆熱愛著天星鐘樓的心! )

到了今天,在一個不易讓人用心思辨價值的年代,種種的動力失衡了,失態了。那麼,我們再能怎樣作具批判力、有前瞻性的價值判斷?如此,在批判思考的價值和能量難求的十字路口中,我們再說文化有何出路,又將如何?

沒有中國,哪有香港?

常說沒有經濟,哪有城市、哪有香港?或說沒有政治,哪有國家?哪有香港?(不吃鴉片,不建港,不搭渡輪碼頭,哪來香港今天的安定?)

你不做買賣,更沒有日後的繁榮。我想,交易沒有出路,又怎會有香港?普通人沒有意志、判斷和決心,講求實際的前輩又怎知香港?怎知香港有未來?沒有決心和想像,哪來生活,和對生活的嚮往?沒有活著的動機和生趣,你說什麼文化?(你看:鐘樓的一瓦一片都不能留!)

沒有殖民,你說什麼文化?不想殖民,我們怎麼踏足在這後殖民的路上?沒有出路,動力怎不失衡?這難道跟文化的生產、運作、實踐和實效無關?而政治的吊詭以至失態,難道不正在文化的非比尋常之中嗎?

沒有歷史,哪有未來?

讓我們一起想一想,看一看,眼前的香港的文化:
*有沒有歷史?有沒有未來?
*有怎樣的歷史?有怎樣的未來?
*我們都是埋首於平常作業的香港人。偶爾,我們於周末環顧維港兩岸,只欲舒展身心。…這時,我們的歷史究竟怎樣地牽連著你我當下生活的狀況?
*每天,我們活在此時此地的香港,於作息之間,我們偶爾碰到片刻的生趣。(你聽:那鐘樓親切的聲音又嚮起?) … 這時,我們的未來到底能否為我帶來一些憧憬,帶來動力和生機?
*那憧憬背後的我和你,又立足在何種文化生活的失衡之中?

參考閱讀:Ackbar Abbas,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文化.政治」系列其他題目如下:

課室……(1月14日)
新媒體‧開放知識……(2月4日)
知識生產……(3月4日)
色/情……(4日1日)
旅遊……(5月13日)
(後)殖民……(6月10日)

「文化.政治」討論平台網址:http://www.ln.edu.hk/cultural/programme/abstract.shtml

回bluegazine主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