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2

香港國際電影節筆記3:《歲月無聲消逝》(The Hours Go By)



是電影也是詩

原來詩是可以這樣寫的。原來電影是可以這樣拍的。

阿根廷電影《歲月無聲消逝》(The Hours Go By)是以影象和聲音寫成的一首詩,是一首書寫時間的詩,也是一首抒發人生感受的詩。

一個家庭,四個人,十二小時的經歷,當中既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呼天搶地的情緒,卻讓我心靈悸動。片末的字幕不斷滾動時,我只能呆坐,既回想,也好讓自己回過神來。

在的九十分鐘的詩意敘事脈絡裡,我學會了時間是什麼,也體悟了生命的無常與偶然。《歲月無聲消逝》對我的震撼很大,看過電影後的一整天,我不斷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現實世界——理解和體會什麼是時間。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一個早上,四歲的Santiago跟父親Juan到沙灘遊玩,母親René為了帶住在護養院母親郊遊,沒有與他們同行。電影開始,Juan與René為小事爭抝,接著他們各自開始活動。這邊廂,一對父子;那邊廂,一雙母女。電影以平行剪接交替描寫兩邊廂的相處和活動。這邊廂,父子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那邊廂,母女的聊天也越發「入心入肺」。只是,Juan與René沒法再走在一起。

沙灘上,小孩玩得疲倦了,爸爸建議在沙上一起小睡。鏡頭一轉,爸爸在沉睡,小孩已醒過來。過了很久,天色漸黑,氣溫下降,小孩冷得不斷搖動爸爸,爸爸已醒不過來。另一面,René與母親聊天,不無感慨地說:「人若知道每樣事情的時間就好了。」時間無聲無色地到了,生命也在無聲無色間消逝了。這讓我想起《聖經》傳道書說的,「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可是,Juan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醒不過來,René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與Juan和好。人生無常,無聲無色之中,原來已積滿了沒法補償的遺憾。



電影大量運用空鏡,如海浪、沙灘、海鷗、飛馳中的路面。空鏡是留白,是電影的節奏所依,留白與節奏的結合,譜成了一首人生詩歌。電影也採用了甚至是誇張地放大了一些環境中的聲音,如大自然的海浪聲、風聲,周遭的雜聲,以及人的呼吸聲,讓這首詩更有生命力。電影不時插入特別的(又或扭曲的)攝影效果,和異常的音效,給予觀眾一種虛幻的感覺。一首實中有虛的詩,讓人不能完全掌握。

時間是……

時間是海浪、沙灘、海鷗、飛馳中的路面。時間是海浪聲、風聲,周遭的雜聲,以及人的呼吸聲。時間是人與人的情誼

電影感性飽滿,讓人的情感得著沉澱煉淨,這也許與導演Inés de Oliveira Cézar修讀過心理學有關。這是她第二部作品。我只知她這部作品非常精彩。一離開電影院,我便情不自禁地致電好友K,滔滔不絕地讚了《歲月無聲消逝》好幾分鐘。


導演 Inés de Oliveira Cézar

電影資料:The Hours Go By
Director: Inés de Oliveira Cézar
Cast: Roxana Berco, Susana Campos, Guillermo Arengo
Argentina 2005 Colour 85 min

電影節官方網址:
http://www.hkiff.org.hk/chi/prog/show_detail.php?fi_id=280

參考資料:http://www.filmfestival.gr/2005/index.php?page=filmdetails&ln=en&box=internationall&id=36

1 則留言:

K. 說...

已連結,抱歉這麼遲。
http://www.hkifflink.net/2006/04/1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