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龍海濱長廊,對我這個關注了西九課題有大半年以上的人而言,原來竟是一處陌生的地方。
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天色灰蒙蒙,不時下大毛毛雨。因恐怕遲到,我坐的士前往西九龍海濱長廊(即西九龍臨時公園)出席西九想創工作坊。跳上了車,向司機阿伯說出了地點,他卻一片惘然,一無所知的樣子,問我怎樣前往,我頓時比他更迷惘。我從未踏足過西九龍海濱長廊,只知那是在西九龍的某處。我立即致電在那兒工作過的朋友,司機阿伯則向的士台查詢。我、司機阿伯,一起尋路,終於完成頭一次踏足西九龍海濱長廊的「壯舉」。司機阿伯還說,原來西九在這裡。
在車上,我心底裡嘀咕,以往類似的活動都是在交通方便的市區建築物內舉行的,為什麼這次偏要選在交通不便的露天場地搞活動。頂著風雨走向會場時,內心的疑問和不滿此起彼落。
當天的活動大致分為四個環節,先是小組討論,接著由各小組介紹分享和討論內容,然後是一人一劇場,最後是在西九龍海濱長廊一隅地上塗鴉,寫上祝願語句。
甫一報到,即被編入正在進行討論的藍組。環顧四周,約有七至八個小組各自圍坐在有蓬頂的檯前討論,驟眼看來,約有一百人參加是次活動。一個關乎全港文化發展的活動,出席人數似乎太少,太不成比例了。細看之下,發現不少都是西九活動的常客,大學講師陳清僑、司徒薇,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區議員黃英琦、金佩瑋,藝術工作者梁寶山。我與梁家傑同組,組內還有在加拿大認識的朋友,幾位年輕詩人,以及政府官員。
與以前的西九交流截然不同,是次討論完全從零開始。沒有了天幕、豪宅和三選一的既定框框,組員可自由發揮,天馬行空,極盡想像的能事。正因如此的進路,建議的內容純從市民角度出發,完全由下而上。有組員是詩人,希望有空間讓他們交流詩歌;不少組員都渴望有一大片空地,好讓人睡在地上看星,習武,讓街頭藝術生發,讓年輕人夾band和跳舞,還有人渴望那是個種滿樹木的大公園。有熱愛電影的組員渴望在那兒建一幢電影博物館,全年不斷播放本土新與舊的電影。有組員建議辦一個書店街,推動閱讀文化。
在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之際,我突然知道主辦者何以在西九龍海濱長廊舉行是次活動,因為很多建議都要在那個空間才能構想出來。空間啟發思考。幾乎每人都熱烈發言,在他們的參與中,我隱約感受到他們的一種歸屬感。有參與便有歸屬感。西九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原則上,同組兩名政府官員都是市民,同樣可以發言,不過,礙於身分,他們默不作聲,只是努力摘錄意見。
在一連串的精彩建議中,組員也梳理了一些重要原則。政府應從文化保育的角度思考空間的運用,不應以市面租值的角度考慮地方的運用,如可建一些租金廉宜的地方,讓藝術工作者在那裡前鋪後居,又或者建豪宅之
餘,也要建公屋,讓不同階層都可以分享西九這個空間。
與政府的思路不同,所有組員都認為不用建什麼地標式建築物,且一致認為軟件較硬件重要。即使有硬件,其設計也應讓一般市民易於接觸內裡的文化及藝術活動,如透明的建築物,好讓路過的人知道內裡的情況,不致產生拒人於千里外的冰冷感覺。當然,最理想的安排是有更多空間容讓街頭藝術發生。若一般市民有機會不經意地接觸藝術文化,相信對藝術文化的推動和普及化有積極作用。
以往,香港政府西九宣傳片的內容大多集中西方的高檔藝術文化活動,以致大多數市民狹義地了解藝術與文
化,且以為西九與自己無關。在是次討論中,組員大多贊成推動本土藝術與文化,一來有助建立香港本土文化,二來也可吸引外地遊客,促進文化交流。
約兩小時的分組時間後,各組聚在一起,輪流介紹討論的內容。我不幸被「選上」,代表小組作報告。在匯報時間,我聽到了更多精彩意念,如鋪沙灘,建中央公園、風箏場地。我深深感受到民間的想像力、智慧和力量。
一人一劇場的互動式表演,再度深化了有關西九的思考。最後,眾人在西九一偶的木板地上寫下祝願,便一一散去。是次活動,只是重新思考西九,以至整個本土文化政策的第一步。前路仍很漫長,然而,因著民間力量的參與與釋放,路上必然花香瀰漫。
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天色灰蒙蒙,不時下大毛毛雨。因恐怕遲到,我坐的士前往西九龍海濱長廊(即西九龍臨時公園)出席西九想創工作坊。跳上了車,向司機阿伯說出了地點,他卻一片惘然,一無所知的樣子,問我怎樣前往,我頓時比他更迷惘。我從未踏足過西九龍海濱長廊,只知那是在西九龍的某處。我立即致電在那兒工作過的朋友,司機阿伯則向的士台查詢。我、司機阿伯,一起尋路,終於完成頭一次踏足西九龍海濱長廊的「壯舉」。司機阿伯還說,原來西九在這裡。
在車上,我心底裡嘀咕,以往類似的活動都是在交通方便的市區建築物內舉行的,為什麼這次偏要選在交通不便的露天場地搞活動。頂著風雨走向會場時,內心的疑問和不滿此起彼落。
當天的活動大致分為四個環節,先是小組討論,接著由各小組介紹分享和討論內容,然後是一人一劇場,最後是在西九龍海濱長廊一隅地上塗鴉,寫上祝願語句。
甫一報到,即被編入正在進行討論的藍組。環顧四周,約有七至八個小組各自圍坐在有蓬頂的檯前討論,驟眼看來,約有一百人參加是次活動。一個關乎全港文化發展的活動,出席人數似乎太少,太不成比例了。細看之下,發現不少都是西九活動的常客,大學講師陳清僑、司徒薇,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區議員黃英琦、金佩瑋,藝術工作者梁寶山。我與梁家傑同組,組內還有在加拿大認識的朋友,幾位年輕詩人,以及政府官員。
與以前的西九交流截然不同,是次討論完全從零開始。沒有了天幕、豪宅和三選一的既定框框,組員可自由發揮,天馬行空,極盡想像的能事。正因如此的進路,建議的內容純從市民角度出發,完全由下而上。有組員是詩人,希望有空間讓他們交流詩歌;不少組員都渴望有一大片空地,好讓人睡在地上看星,習武,讓街頭藝術生發,讓年輕人夾band和跳舞,還有人渴望那是個種滿樹木的大公園。有熱愛電影的組員渴望在那兒建一幢電影博物館,全年不斷播放本土新與舊的電影。有組員建議辦一個書店街,推動閱讀文化。
在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之際,我突然知道主辦者何以在西九龍海濱長廊舉行是次活動,因為很多建議都要在那個空間才能構想出來。空間啟發思考。幾乎每人都熱烈發言,在他們的參與中,我隱約感受到他們的一種歸屬感。有參與便有歸屬感。西九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原則上,同組兩名政府官員都是市民,同樣可以發言,不過,礙於身分,他們默不作聲,只是努力摘錄意見。
在一連串的精彩建議中,組員也梳理了一些重要原則。政府應從文化保育的角度思考空間的運用,不應以市面租值的角度考慮地方的運用,如可建一些租金廉宜的地方,讓藝術工作者在那裡前鋪後居,又或者建豪宅之
餘,也要建公屋,讓不同階層都可以分享西九這個空間。
與政府的思路不同,所有組員都認為不用建什麼地標式建築物,且一致認為軟件較硬件重要。即使有硬件,其設計也應讓一般市民易於接觸內裡的文化及藝術活動,如透明的建築物,好讓路過的人知道內裡的情況,不致產生拒人於千里外的冰冷感覺。當然,最理想的安排是有更多空間容讓街頭藝術發生。若一般市民有機會不經意地接觸藝術文化,相信對藝術文化的推動和普及化有積極作用。
以往,香港政府西九宣傳片的內容大多集中西方的高檔藝術文化活動,以致大多數市民狹義地了解藝術與文
化,且以為西九與自己無關。在是次討論中,組員大多贊成推動本土藝術與文化,一來有助建立香港本土文化,二來也可吸引外地遊客,促進文化交流。
約兩小時的分組時間後,各組聚在一起,輪流介紹討論的內容。我不幸被「選上」,代表小組作報告。在匯報時間,我聽到了更多精彩意念,如鋪沙灘,建中央公園、風箏場地。我深深感受到民間的想像力、智慧和力量。
一人一劇場的互動式表演,再度深化了有關西九的思考。最後,眾人在西九一偶的木板地上寫下祝願,便一一散去。是次活動,只是重新思考西九,以至整個本土文化政策的第一步。前路仍很漫長,然而,因著民間力量的參與與釋放,路上必然花香瀰漫。
參考資料:
1. 西九聯席網頁:http://www.ppwk.org/
2. 司徒薇,「想創西九只是『想愴你個心?』」: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03003&group_id=4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