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齣電影,竟讓我重新檢視香港的電影文化,又或與電影相關的文化。
星期五(19/5/2006)
*早上,發現《蘇菲最後的5天》 (
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 **,下簡稱《蘇菲》)的映期快結束了,因為只有百老匯電影中心和IFC在上映,而在周末和周日只有一場,是晚上九時五十分的。
***心情沉了一沉。
本早已與K約好下周才看《蘇菲》,眼見刻下形勢,立刻致電K。我們很快便作出決定——即日看《蘇菲》,以免錯失機會。掛了線,我不禁慨歎,一齣較有意義的電影,且質素不應太差,怎麼會如此快「落畫」呢。看過電影,離開百老匯電影中心,我們都很喜歡這電影。電影讓我們思考了不少公民與政治的課題,我還打趣說,《蘇菲》可用作通識教材。我們邊向油麻地方向走,邊談電影內容,好不投入。
人間蒸發。是錯失?還是別有內情?昨天(20/5/2006),早上,一如以往慣例,看過喜歡的電影,都會上網搜集電影的相關資料和圖片,一來用作收藏,二來方便日後寫作之用。我開始在本地的電影資訊網頁瀏覽,在
yahoo的電影資料中,看過的《雛菊》、不想看竟還未「落畫」的《至尊無賴》都有,偏找不到仍在上映的《蘇菲》。當時心想,也許只是一時疏忽而已(不過,一個如此財雄勢大的公司不應出現如此疏忽),於是便瀏覽另一個我常瀏覽的
mov3.com,我的天,竟又出現同一疏忽。心有不甘,再上另一個近月較少瀏覽的電影網頁
filmplay.com,看了多頁「即日上演」的網頁,連在元朗獨家上映的《反鬥狂奔》也有資料,怎麼卻沒有《蘇菲》呢。
是巧合?還是別有內情?無從判斷!惟一肯定的是,這三個電影資料網頁都辦得有規模,有相當多想看電影的如我都會參考它們的資料,看看哪齣電影在上映,看看電影內容簡介,然後才作出選擇。肯定的是,它們已成為了很多人的電影資訊來源,不少人都養成了依賴這些電影資料網頁的習慣。對於不再到電影院查證的網上瀏覽者而言,思考邏輯大有可能是,它們有的,現實世界便有;它們沒有的,現實世界便可能不存在。這一回三個電影資料網頁都出現資料失誤,正生發如此效應。同一時間三個,不是單獨一個,情況可大可小。同一時間三個都漏掉同一齣電影,而不是單獨一個,這等於讓電影「人間蒸發」。作為一名電影發燒友,看到如此景

況,委實難以接受,甚至忍無可忍。它們如此的表現,無形中已扼殺了一齣電影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如此的經驗告訴我,不可對傳媒或資訊網頁養成倚賴的習慣。可能因著無心的疏忽,又或別有用心的考慮,它們是有一天是會出賣受眾的、且會變成不可靠的。可悲的是,奈何人是有墮性的,與某些人物事物相處久了,依賴性便自自然然扎根了。
自言自語自閉的影評文化
為了追尋與《蘇菲》有關的資料,我以《蘇菲》的電影名稱,在google作出搜尋。沒料到再度遇上一個影評人石琪的文字。很久以前,自發覺他的影評不再讓我信服,我已沒有閱讀他的影評了。不過,昨天我還是看看他怎樣評價《蘇菲》:
【明報專訊】 1943年納粹德國在大戰中死撐硬挺之際,慕尼黑一群大學生以「白玫瑰」之名,秘密宣傳反戰反納粹。「白玫瑰」事蹟早已拍過電影,德國片《蘇菲最後的5天》 (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是最新一部,得獎不少,包括去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和最佳導演獎,亦獲提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此片並非評述「白玫瑰」的來龍去脈,而是根據真實檔案,描寫女大學生蘇菲緒爾被補、受審、處決的最後幾天經歷。導演馬克羅特蒙不搞奇情驚險,十分平實,主體是女主角被蓋世太保調查盤問的問答戲。
在惡勢力下憑良知不怕犧牲的蘇菲緒爾難能可貴,然而單看此片,女主角「政治正確」得有點聖女樣板化,欠缺立體的性格與感情描寫。其實和她一起被補處決的哥哥更重要,他曾入伍上戰場,親切戰爭慘,目睹納粹罪行,退伍後入大學積極參與反納粹的地下活動,妹妹只是追隨者。

可惜片中哥哥佔戲不多,由妹妹擔正,大概因為女生就義更有吸引力吧。
《蘇菲》得獎,顯然主要由於「政治正確」。不過,戰後以來,反納粹已成金科玉律,甚至沒有不反納粹的言論自由,我覺得此片仍是政治宣傳片,沒有新意。比較特別之處,是這部德國片不像荷李活片常見那樣把納粹完全妖魔化,片中毫無酷刑逼供,沒有凌辱被補者,連蓋世太保盤問官也斯文,有人性。僅得法庭審判長惡形惡勢,強詞奪理。
相比之下,一年前德國片《希特拉的最後 12夜》較佳,拍出納粹末日的困獸狀 。
他於第二天另一篇評《蘇菲》的摘錄如下:
【明報專訊】昨天談過德國得獎新片《蘇菲最後的5天》,描述二次大戰慕尼黑大學女生反納粹被捕受審的真事,拍得平實,但缺乏新意和深度,成績中等……
讀著石琪的文字,回想自己年輕時,曾在他的文字世界訓練自己怎樣看電影,吸吮電影的知識。當下,回想那段日子,心中仍有絲絲鄉愁般的暖意。只是,一切俱往矣。不能不說的是,當下,我極不喜歡他以單一的標準看電影。在他筆下,很多別具異彩的電影,都被評得不值一看。我越來越認為,他只代表一種成長於上一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已成為中產的主流美學和品味。在電影文化仍未普及的那段年日,他的影評文字確實為電影的欣賞和推動作出了貢獻。然而,在後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取向的百花齊放處境中,他的獨沽一味便顯出一種保守性。我不獨懷疑他解讀後現代諸色美學的能力,更憂慮他的電影文字在阻撓部分觀眾欣賞主流以外的電影。換句話說,他已由昔日的電影文化推手,成了今日「阻住『電影文化』地球轉」的保守分子。情況有如香港社運歷史的翻版,一班昔日火紅年代的學生悍將,今天成為了民主進程的絆腳石。這是我最不想見到的、卻又若隱若現地發生的悲劇。
談起影評,雖說身處後現代,影評的進路及風格百花齊放,幾乎人人都可評說如電影之類的文本,不過,只要涉及評論,總要符合一些思考與書寫的原則。每想及此,不得不狠批一眾報章或消費雜誌中流行的打分數式電影小報告。讀者根本難以從那些分數理解高分又或低分的理據,也無從掌握欣賞電影的竅門。也許香港電影評論的文化根基真的非常薄弱,不時可看到一些不知所謂、令人捧腹的評論。在google搜尋《蘇菲》時,我竟看到如下一篇令我大惑大解的影評。看罷,只能冷笑。根據
martinlung個人網頁資料,如猜測準確的話,他應是影評人協會成員。在該篇評論中,他說:
觀看挾著一大堆得獎名單的電影通常只有兩種感覺,一是名過其實,二是實至名歸,對於這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得到柏林影展最佳導演及女主角獎的《蘇菲的最後五天》(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2006年),我只能把它列入前者。

然後又說:
面對著有豐富歷史資料可供發掘的前題下,導演Marc Rothemund 卻用了三份之二的時間去拍攝蘇菲與審問官之間的答問,雖然在審問過程中也提及蘇菲的背景及組織的組成經過,但沉悶的對話場面並不能提起觀眾的投入感(同場觀賞的甘國亮先生也受不了而中途離去)
首先,我不能認同他對「蘇菲與審問官之間的答問」的評論,不過容後再討論。不過,奇就奇在他何以要搬出「甘國亮先生也受不了而中途離去」去印證自己的論點。在文中,我理解不了甘國亮的動作與他如此言說的關係。只能說,一個可能性是自信心不足,要搬出權威。另一個可能性是冇喱頭。若是前者,一是不寫,一是有足夠信心才下筆。若是後者,要分清創作與評論的分別。若是創作與評論的混合,也起碼要有「冇喱頭」的美學原則。只能說,martinlung的文章,讓人讀來莫名其妙。
有關演技,他作出如此評論:
演員方面,除了得到最佳女主角獎的Julia Jentsch尚算不錯外,飾演她兩名同志黨友的演員只能以「木口木臉」來形容,死到臨頭還是一副帶點微笑的玉樹臨風表情,不禁懷疑他倆究竟是否到錯片場演錯戲?反而飾演審問官的演員表現最出色,表現出在極權統治下堅信領袖的真理那種歇斯底里的情緒……
我只能說他近乎說對了一半,卻肯定說錯了一半。首先,這涉及評論者對別國文化和人的心理狀態的認識。要理解的是,電影中人物是德國人,生於二次大戰期間,且為「白玫瑰」組織成員。若對歐洲文化有認識,不難知道德國人是較為沉著和冷靜的。電影中人物活在二戰陰影之中,表現肯定與生活於太平盛世的人有所不同。他們都是「白玫瑰」的成員。在那種時勢,能夠有膽加入「白玫瑰」的,定必非等閒之輩,很難想像貪生怕死的人會加入如此高危的組織。此外,Sophie的哥哥曾經參軍,且在前線出生入死。再者,他們都有信仰,而信仰能賦予他們另一種詮釋面前危難的進路。電影中以上種種的鋪排,讓觀眾合理地相信他們能慷慨就義,而不致貪生怕死。我們或許能質疑他們演繹這些英雄時是否拿捏準確,卻不會說:「飾演她兩名同志黨友的演員只能以『木口木臉』來形容,死到臨頭還是一副帶點微笑的玉樹臨風表情,不禁懷疑他倆究竟是否到錯片場演錯戲?」我想,若掌握了文化背景和人物可能有的心理狀態,我們便能較為持平地作出評論。
還影評文化一個真貌繼續在google翻查,原來香港歌德學院主辦的2005年「MAX!德語電影節」曾播映《蘇菲》,網頁上還附有
張偉雄的一篇評論:
蘇菲 * 詩誦(Sophie Scholl)並不是另一個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盧森堡的死被全世界自由左翼陣營,作為女性、共產主義思想家及猶太人反納粹黨的精神象徵所記住;相比下蘇菲 * 詩誦就似只是個普通鄰家女孩。礙於國際客觀環境,她少年英烈的事蹟,傳誦的還主要是德國人。曾經在八二年,德國人對蘇菲 * 詩誦及白薔薇地下組織的故事感興趣,分別拍成《最後五天》(Last Five Days, Percy Adlon 導演 )和《白薔薇》(The White Rose, Michael Verhoeven 導演)兩齣電影,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週年記念,是提起蘇菲 * 詩誦的好時機:前一陣子就有《希特拉的最後12天》(Downfall, 2004),特意不介入猶太人種族角度,連同《抗戰白玫瑰》(可能還有其他),明顯是德國人內部討論的時候了。
影片運鏡的方針很簡單,就是一直伴著蘇菲闖入歷史的舞台,以至於落幕,由派傳單被捕,經歷拘押、審問、上庭、處決,前後只短短五天時間的追隨。個人局限視角,非全知的結構凸顯環境的嚴峻性,增加劇力,同時更讓我們能夠更專注於蘇菲的生命成長。我沒有寫錯,
大限迫近,遂為大於生命的成長。對於德國人而言,這是一段很真實的事蹟,通過口供、法庭紀錄、與及當事人(如審問官的女書記、蘇菲的同室犯人Else Gebel 等)的日後憶述,他們深信蘇菲、她的哥哥漢斯,甚至受牽連的 Christopher Probst 也是勇敢赴死的。
導演洛富蒙德亦如他八二年的前輩處之以嚴謹性,自制的非全知描述外,他更切實去執行順拍,連審問的對談戲也不跳拍;這令演員情緒更連貫集中之餘(令飾演蘇菲的茱莉亞 * 珍舒Julia Jentsch 捧走了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也避免了極可能發生的形式化敘事,讓《抗戰白玫瑰》的追尋況味大大發揮:洛富蒙德要追蹤的是蘇菲走出恐懼,找著信念的一刻。
由資料得知,蘇菲對神學極具興趣,故洛富蒙德找著這一點,頓成《抗戰白玫瑰》的母題。一下子把蘇菲* 詩誦的最後日子,接連至聖女貞德事蹟的想像去。加強對審問官 Robert Mohr的感情描述,審問慢慢變為生命的辯論,最終體現為無神論執法者對赴死烈士的肅然敬畏,恰恰是對卡爾 * 德萊葉的經典默片《聖女貞德》(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1928 )暗中相認,兩片的結構與敘事遙遙相對,神聖氣氛亦然。或許蘇菲 * 詩誦短短一生未如聖女貞德般體驗靈啟,然而她可以是另一個羅莎 * 盧森堡,讓我們予以懷念,《抗戰白玫瑰》從中提醒。
看過了張偉雄的評論,再回想之前的評論引述,自然心中便有數了。張偉雄的評論從背景、內容與敘事形式作出檢視,而不是像石琪的一本通書「睇到老」,也不像martinlung般過度自我中心。張偉雄看到的,石琪看不見,martinlung暫時更沒可能看見。
另類視角的補充
在我心目中,《蘇菲》無疑是一齣好電影,不過其藝術性、文學性不足,應無法進入經典之列。不過,從另一角度看,也許導演拍的不是一齣富有藝術和文學氣質的電影,而是一齣典型具德國人文氣質的理型電影。這可見於連場蘇菲與審問員的對手戲,也可見於最後一場法庭戲中。也許,這連場舌劍脣鎗的戲有如石琪所言太過「政治正確」,然而,對我而言,卻不是martinlung所言的沉悶,反是整齣電影的精髓甚或高潮所在。先不論蘇菲等人面對強權的理直氣壯風骨,如何振奮人心,單是連場激辯的論點和節奏,於我,已是一種理型的美,美得扣人心弦。老實說,凡有看過類似法庭對質場面的觀眾,不難理解駕馭辯論場面的難度。處理得過分複雜,易流於沉悶累贅;處理得過分簡單,失卻了說服力和思辯的美。我認為導演Marc Rothemund的節奏駕馭恰到好處。雄辯有時,沉著有時。
我認為連場的激辯才是《蘇菲》的題旨和靈魂所在。藉著一場又一場的討論又或激辯,電影帶出了一連串至今仍深具啓發性的思考。最令我深思的,便是愛國的討論。審判蘇菲等人又或執行極刑的,「明顯」是愛國的;蘇菲等人表面上不愛國,卻又是愛國的。雙方各具理據,只是在現實世界,有權力的把無權勢的壓倒了,且把後者送上斷頭台。觀眾在看這電影時,其實有著廣大的思考空間。這也是我看《蘇菲》時的另一重樂趣。相信不少如我的觀眾也有同感。
《蘇菲》另一特色是利用具體處境側寫納粹主義的可怖。如在審問員與蘇菲的對質中,當審問員得知她的父親
容讓她自行決定政治立場,審問員立刻嗤之以鼻地指她父親為民主主義者。藉著這些對話,鼓吹精英的納粹主義原形畢露。納粹主義一現形,別的民族如猶太人受踐踏,女性成為次等公民,殘疾人士人間蒸發。這一切,在在讓我這個觀眾心寒。
看過了《蘇菲》,也順道瀏覽了與「白玫瑰」有關的網頁。Sophie Scholl、Hans Scholl因著良知而犧牲生命。看著他們的照片,我無法不肅然起敬。
注:
*
因為日期有助評定客觀事實,故不得不標示。
**
很精彩的網頁flash。在緊湊音樂中,久違了打字機聲帶出Hans Scholl等人傳單的內容。
***
執筆時,翻看百老匯電影中心網頁,《蘇菲》在星期一(22/5)還有兩場,還未看的,要把握機會了。
相關網址:
「白玫瑰」:
http://www.jlrweb.com/whiterose/index.html
慕尼黑大學紀念Hans and Sophie Scholl的地點:http://www.lclark.edu/~munich/site/intro.htm
相關報導:
《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台灣譯名),忠於史實: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news&news_no=59401&showdate=11-Apr-06&film_id=fsge50426578
Julia Jentsch演活德國白玫瑰: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news&news_no=58987&showdate=30-Mar-06&film_id=fsge50426578
高人的回應
今早(22/5/2006),收到一位高人的電郵,高人對電影行業的運作較熟悉。高人對我所提出的觀察作出了一些補充和解釋。看過後,我認為,高人的文字有助我們客觀地了解以上現象,故摘錄了大部分內容:
至於你說在三大網站裏都沒有找到這部電影的相關資料,我想我可以告訴你一些原因--這部電影的發行方法跟我們慣看的外語片有些不同,它不是由我們熟悉的電影發行公司發行的,這部電影的片主是劉香萍。我不知道你是否記得這位藝員?她嫁了一位德國人,長時間居住在德國,也是這個緣故,所以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她一向都對電影生意有興趣,於是就把電影買回來自行發行。由於她根本就不是發行商,自然就沒有電影發行商與網絡商之間的連繫(相信你不會以為你在網站上找到的電影資料,都是網絡商自行做資料搜集的吧?),我想劉香萍也不夠錢做太多的宣傳,所以也就沒有專用的網頁。
同樣的,你在別的網站唔駛旨意找到法國影后雨蓓的中文資料。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這部電影好像要匆匆落畫,因為片主與院商只是「業主」和「租客」的關係,實情可能並非百老匯電影中心要電影匆匆落畫,而是片主覺得每天只租兩場比較化算......。
因急於上載,暫未取得高人的同意,故不能透露高人姓名。請諒。
.